close

2011-10-08 17.39.12.jpg 

揭開原住民超元氣的神秘面紗-----------------------------黑籽紅藜的特徵是有黑色外殼,煮食前若無浸泡黑殼較不易熟開,但是煮熟後黑殼裡面卻是包含一般的紅藜。這意味著黑殼另有其功能和營養價值。所以我們將一批種樣先送中央研究院植物所進一步研究。而且有了初步的回應。 

照片為黑子紅藜和一般紅藜成熟期的比較。

P_20151201_132001.jpg 

P_20151201_131948.jpg 

P_20151201_132018 (1).jpg  

以下研究報告文章來源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霧台鄉,一個寧靜的深山仙境在海拔 800 公尺的山間,終年雲霧裊裊。其位於井步山北北西方,由霧台.神山.大武.谷川四個部落合併而成(阿禮部落群聚88風災後已遷往長治),神山部落位於山腹中央圓型台地,現在鄉治中心所在地,谷川則位於隘寮北溪左河谷接近河水,距離神山七公里,部落居民由魯凱族和排灣族混合而居,拜部落偏遠出入不甚方便之賜,這裡老人家自行種植多種自古流傳下來的作物,衍然成為原住民傳統作物的寶庫,如多種的小米、陸稻品系,還有排灣、魯凱族日常食用和釀酒用的紅藜。
長期以來,我國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常常忽視或犧牲環境利益,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而在科學研究的發展上,相較於生物科技的領域,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基礎生物學科 (例如:系統分類學、生態學)是冷門與被忽略的領域。這種忽視的結果,使我們對台灣本土生物多樣性的了解非常貧乏,很多的生物類群至今連名字都叫不出來,遑論進一步的研究了。所幸,生活在偏遠山區的原住民部落老人家們,仍舊維持祖先傳承下來許多農作物的栽種,除了山地陸稻和小米外,小米粒的穀類還有台灣油芒和稷,這些物種豐富了生物多樣性之保育,並為後世子孫們留下彌足珍貴資產。有鑑於原住民傳統農作物逐漸流失、無人栽種,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這幾年到全台灣各部落採集種子與植株,將種原分別種植於中央研究院和霧峰農試所外,並分析種子、植株成分、找尋特殊可用的部位,也以現代生物技術方式研究其基因的可用性。此外也積極和國外專家Laurent Sagart進行物種名稱族語的收集,以免日後喪失殆盡不可得。
在豐富的種原中包含許多種具有顏色的穀粒,稱為有色米。有色米的色素主要分佈於穎果皮或是種皮,其色素主要是由花青素所構成。花青素是植物所特有的多酚類化合物,也是類黃酮代謝路徑所衍生的化合物,為有效的抗氧化物,可抑制脂質過氧化,並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還可抑制粥狀動脈硬化,縮小原先腫瘤形狀及擴散範圍。黑籽紅藜應進一步推廣,提高其利用價值,作為保健養生的食品。

P_20151219_103920 (2).jpg 

相片為黑籽紅藜(左)一般紅藜(右))委託生技公司低溫研製磨粉後色澤比較。

P_20151211_084304 (2).jpg  

     

   


arrow
arrow

    再成養生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